今年年初,在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中,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林益涵充分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达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原告老赵与被告老李是同村村民,两家东西毗邻而居,本应和睦相处,最近却因老赵家要建院墙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几年前,老李在建房时,出于对房屋结构的考虑,对双方屋墙之间的缝隙进行了砌砖填补,并在双方屋顶之间铺设了石棉瓦,以便排水。然而,这一举动却为今日纠纷埋下了伏笔。如今,老赵家计划将旧房的南房改建为院墙,希望老李能拆除用于填补缝隙的砖石和用于排水的石棉瓦,以便施工。然而,这一请求却遭到了老李的拒绝。双方多次沟通交涉,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老赵家的院墙建设也就只能搁置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纠纷非但没有化解,反而使矛盾愈积愈深、愈演愈烈。无奈之下,老赵以排除妨害为由,将老李起诉至法院,要求老李立即拆除双方屋顶之间的石棉瓦和屋墙缝隙之间的砖石,并不得再阻碍施工。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林益涵意识到,这起排除妨害纠纷不只是拆除石棉瓦、缝隙砖石那么简单,核心问题是涉及宅基地界线的确认、邻里关系的修复以及法律效果的实现。细思片刻,他决定暂时休庭,转战现场勘验。
现场的情况比林益涵预想的还要复杂。双方房屋紧密相连,屋墙间砖石和屋顶的石棉瓦位置较为棘手不说,屋墙间隔从北到南也并非同等的距离,双方对界线如何确定互不退让,也对乡镇土地主管部门的测绘打点记录持有异议。
经过仔细剖析案情,林益涵决定试着从解决双方的宅基地边界入手。确定了工作思路后,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他邀请了村干部到场见证。林益涵首先为双方讲述了“张吴礼让”的六尺巷典故,并从发扬新时代六尺巷精神的角度出发,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调解,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了宅基地界线的确认,从情理的角度阐述了邻里和睦的重要性。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林益涵在现场勘验。 胡志秀 摄
经过耐心调解,双方的态度逐渐缓和。林益涵开始引导他们共同确定边界线,并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先确定好双方宅基地最南端的东西分界后,在其他部位共同维持现状。而就在确认好边界之后,其余问题也迎刃而解。在审判团队的劝说下,老李主动提出可以拆除石棉瓦和缝隙内的砖石,确保老赵能够顺利施工;老赵也表示,只要老李同意,拆除石棉瓦、砖石的费用自己愿意承担。
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当天,老赵就找了工人,在林益涵和村委会的见证下,顺利拆除了石棉瓦和砖石。老赵兴奋地说:“谢谢法官,等开春我家就能动工了,您可算解了我一块心病!”而一旁的老李也欣然接受了这一结果。从上午开庭到转战现场勘验,从耐心调解到顺利拆除,不到七个小时,林益涵及其审判团队便成功化解了双方矛盾。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李畅 苗振钢
见习编辑:闫 钰|联系电话:(010)67550827|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周蕤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