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的传奇与争议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南朝周兴嗣在《千字文》中如此评价战国时期的四位军事奇才: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将领在军事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其中白起和王翦的评价却褒贬不一。特别是白起,这位被称为'人屠'的将领,既是秦朝统一的最大功臣,也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军事统帅之一。
白起人屠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那场震惊天下的长平之战。在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战役中,白起不仅大败赵军统帅赵括,更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坑杀40万赵国降卒。这一战不仅让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千古笑谈,也让白起获得了战神与杀神的双重称号。
展开剩余78%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为表彰历代名将设立武成王庙,白起赫然位列武庙十哲之首。然而到了宋代,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却被宋太祖赵匡胤逐出武庙。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玄机?
军事天才的崛起之路
白起的军事生涯始于公元前294年的新城之战。当时还只是中级将领的他,仅凭不足12万兵力,就在伊阙之战中巧妙利用韩魏两军的矛盾,先以疑兵牵制韩军,再集中主力突袭魏军,最终全歼24万联军。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让白起一战成名。
此后,白起势如破竹,在攻打魏国时,魏军闻风丧胆,不战而献61城。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攻楚,连克重镇,直捣楚国都城。楚王仓皇出逃,白起因功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的阴影
然而真正让白起名留青史的,是那场惨烈的长平之战。当时秦国与赵国为争夺上党地区展开决战。老将廉颇采取守势,与秦军对峙三年。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白起抓住战机,诱敌深入,最终围歼赵军。
面对40万降卒,白起做出了那个备受争议的决定:仅放回年幼士兵240人,其余全部坑杀。这一决定虽然确保了秦军的战略优势,却也给白起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功高震主的悲剧结局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却遭丞相范雎阻挠。一年后,当秦昭王再次伐赵时,白起以时机不利为由拒绝出征。秦军果然大败,白起的预言成真,却也招致君王猜忌。最终,在范雎的谗言下,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被迫自刎。临终前,白起感叹:长平之战坑杀降卒,此罪当诛。
武庙荣辱的背后
唐朝设立武庙时,白起位列十哲之首,与韩信、诸葛亮等名将并列。但到了宋代,赵匡胤在祭祀武庙时,指着白起画像说:杀降不武,何配享此?随即将其逐出武庙。这一决定看似因白起杀降,实则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对功高震主将领的警惕——与白起一同被逐的还有韩信、吴起,他们都是才能出众却难驯的将领。
历史的评价总是充满矛盾。白起既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屠;他帮助秦国奠定统一基础,却也因刚愎自用招致杀身之祸。或许正如历史本身一样,对这位传奇将领的评价,永远无法简单定论。
发布于: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