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皇帝赵佶曾在玉津园——东京四大名苑之一——接待辽国使者。当时,担任太尉的何灌奉命陪同辽使进行射箭表演。何灌率先射出一箭,准确命中靶心,周围观者纷纷喝彩称赞。然而,第二箭未中靶心,辽国使者带着嘲讽意味问道:“太尉这就不中了?”何灌淡然一笑,回答:“并非箭术退步,只因您是客人,我礼让片刻。”说罢,他又搭箭射出,稳稳命中靶心。辽使顿时哑口无言,宋徽宗大喜,亲自赐酒犒劳何灌。
何灌,字仲源,1065年生于开封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他出身贫寒,自幼参军,骑射技艺高超,箭法精准,百发百中,军中名声显赫。凭借武艺,他通过武选担任河东路(今山西永济一带)官职。河东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曾言:“你是奇才,我的职位终将由你继承。”在上司支持下,何灌仕途顺遂,升任火山(今山西河曲县)军巡检。
展开剩余81%当时宋辽边境动荡,辽人常来骚扰。边境一处名叫贾胡瞳的地方有清泉甘甜,辽人屡次越境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在泉水附近筑起土堡瞭望敌情。辽人怒不可遏,率军侵入宋境。战斗中,何灌精准射杀数名敌兵,仍不见退意。他灵机一动,朝敌军后方山崖连射三箭。敌军起初以为他射失,笑他不中。直到看到箭头深深嵌入石崖且形成洞穴,顿时惊骇失措,慌忙撤退。此役使何灌“神箭手”名声远扬辽境。辽人虽不知其全名,只传言北宋边境有位箭法神准、力大无比的何巡检。
数十年后,辽国萧太师偶遇何灌,赞叹其箭术神妙。何灌笑言:“那正是我。”萧太师肃然起敬,行礼致意。
何灌后来任河东将,一次遭遇西夏骑兵追击,他骑马射箭,箭矢能穿透铠甲,直射敌人前后,令西夏军队惊慌逃散。枢密院事张康国重视他的才能,推荐给宋徽宗。徽宗召见何灌,询问边境情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指点军情,绘声绘色,徽宗虽不懂兵法,却听得分明感叹:“天下敌情尽在眼中。”
因战功显赫,何灌先后担任提点河东刑狱、领威州刺史、知沧州等职,治理有方。朝廷还命他押运三十万石粮草至并塞三州,何灌提出水路浅滩难行,建议改陆路并用购麦代替粮草运输,获朝廷采纳,展现其谋略。
1114年,何灌被任命为岷州知州,负责招募弓箭手。岷州干旱,招募困难,他建议修渠引水灌溉,改善农田,增加百姓收入,从而提升兵员招募。朝廷采纳,他主持开凿“广利渠”,半年内改善耕地2.6万顷,招募出7400名弓箭手,成效卓著。随后他升为侍卫步军都虞候,统领京师禁军。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两路南下。东路金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直逼黄河,欲夺东京。此时,黄河上有新建成的浚州大桥,分为“天成桥”和“圣功桥”,连接河北浚州与河南滑州,是保卫东京的关键防线。宋廷抽调两万七千禁军驻守此地,何灌统领滑州南桥兵力,梁方平驻守北桥。
然而朝廷腐败,禁军实有人数远少于账面,作战力低下。何灌对兵力薄弱颇感不满,劝宰相白时中加强防御,但未获采纳。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前锋逼近黎阳,梁方平惊慌弃阵逃跑,士兵溃散。黄河南岸何灌部队见势不妙,士气崩溃,纷纷逃散。何灌命令烧毁圣功桥,火焰腾空,两千米长的火龙照亮黄河。北岸宋兵逃生不及,前后夹击下惨死河中。何灌孤身逃回东京,黄河防线瓦解。
金军渡河费时三天,错失最佳追击良机,随后直取东京。何灌回京请求朝见,反遭宋钦宗冷遇,贬守京城西部偏远防线。何灌愤然决心以死报国,率长子何蓟在城西血战三日,终因伤重殉国,享年62岁。何蓟负箭依旧奋战,终战死沙场。其部将韩综、雷彦兴亦随死战。
死后,宋钦宗追念其功,赏赐家属并隆重安葬。但不久朝中又有人弹劾其黄河失守,钦宗下令削职。逃兵宦官梁方平则被处死。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徽钦二宗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南宋建立后,何灌幼子何藓上书高宗为父平反。高宗念其忠勇,复何灌官职。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军心涣散,即使有如何灌般的天才武将,也难挽颓势。何灌可谓生不逢时,他胸怀大志,才华横溢,却屡遭时代与权谋的束缚,难展抱负,最终含冤而终。
发布于: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