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圈正被稳定币话题持续刷屏,这一热潮的直接推手来自美国政坛,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天才方案"不仅明确了稳定币监管框架,更意外为全球稳定币发展打开了政策窗口。
在此背景下,包括中国香港、欧盟在内的多个经济体纷纷加速立法进程,试图在这场数字货币竞赛中抢占先机。而路透社披露的中国即将审批人民币稳定币路线的消息,无疑为这场博弈增添了新的变量。
要理解这场金融变革的深远意义,需先搞清稳定币的核心逻辑。简言之,稳定币是一种与法定货币保持价格锚定的加密货币,其价值稳定性依赖于发行方持有的等值储备资产。
以全球最大稳定币USDT为例,每发行1枚USDT,其发行方Tether公司需在银行账户中存放1美元或等值低风险资产。
这种设计使其兼具加密货币的交易效率与法币的价值稳定性,成为跨境支付领域的"超级通道"。传统电汇需耗时7天并支付高额手续费,而通过USDT结算可实现秒级到账且费用趋近于零。
这种技术优势正深刻改变着国际货币格局。当市场形成"稳定币=美元"的共识时,美元的全球支付、投融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恰与美国维持货币霸权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面对此局面,中国推出人民币稳定币的设想自然引发广泛关注。
但需明确的是,这与我国已推行的数字人民币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由符合资质的商业机构发行、以企业信用为背书的"市场化货币",后者则是由央行直接发行、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主权货币"。
两者背后的信用不同,有着本质区别,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数字人民币还可能建立人民币稳定币的原因之一。如果真像《路透社》描述的那样,我们准备推人民币稳定币了,那么是不是为了与挑战美元霸权呢?我不这么认为。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货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市场接受度而非技术形式。正如国内交易中,商家接受人民币的本质是认可其法定地位,而非纠结于现金、银行卡或移动支付的具体形态。
同理,要让全球贸易商选择人民币结算,关键在于建立对人民币价值的信任,这涉及外汇管制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深层次制度建设。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作为工具,其价值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使用便利性,但无法替代货币本身的可信度建设。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已形成"双轨并行"格局,以USDT、USDC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占据主导地位,而欧元、日元等货币的稳定币也在加速布局。
中国若选择此时入局,需在战略上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立足香港等离岸市场进行试点,依托其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经验,构建"监管沙盒"下的创新环境;其二,明确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的定位差异,避免形成内部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近期已启动日元稳定币立法程序,欧盟也在酝酿相关监管框架。这场全球竞赛的本质,是争夺数字时代货币规则的制定权。
中国若能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路径创新拓展人民币应用场景,或将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提供新选项。但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既要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天平,又要应对美元稳定币的先发优势,更需要持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